最新动态
  • 06
    2021-09
    参与6次水环境与水生态调查和1次全流域草地植被调查,足迹遍布呼伦湖周边及主要入湖河流近3000平方公里区域,获得国家环境保护科学观测研究站平台建设项目1项,已发表相关论文5篇,公开发明专利10件,授权实用新型7件……自2018年起,地理科学学院呼伦湖生态保护师生科研团队每年暑期都会来到内蒙古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经连续四年进行野外实地调研采样,开展呼伦湖生态保护研究。呼伦湖是亚洲中部草原最大的淡水湖,是我国第五大淡水湖,也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组成部分。“湖泊、河流、沼泽、草甸等构成了呼伦湖区域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环境,具有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和完整性,在调节气候、防止荒漠化、维系呼伦贝尔草原生态平衡乃至我国北方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团队指导老师、地理科学学院刘波副教授介绍,近20年来随着北方气候暖干化的影响,,呼伦湖上游来水显著减少,导致大面积湖滨芦苇湿地丧失,草场退化、土地沙化,部分物种栖息环境受到严重影响。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根本大计。由于呼伦湖生态环境具有进一步退化的风险,给区域生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党中央高度重视呼伦湖生态环境问题,
    2021-09-06
  • 04
    2021-09
    临近中午,苏州市虎丘区通安镇华通花园第五社区居委会里热闹非凡。“老师老师,我最喜欢的数字是5,你再给我们讲讲5背后的党史故事吧。”虽然已经“下课”,来自理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203的韩梦宇仍被意犹未尽的孩子们围在中间。这个暑假,理学院遴选出26名大学生志愿者深入江苏省内和贵州遵义等20余个市县区,开展“百年党史进社区,红色精神入人心”志愿服务活动。韩梦宇就是其中一员,他们将红色宣讲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创新宣讲形式,讲好党史故事,传承红色记忆,赓续红色血脉。“数”说党史,教亮心“灯”为了讲好党史故事,让孩子们听得进、记得住,让党史学习宣传宣讲走“新”更走心,大学生志愿者们做足了功课,他们结合专业特色,选择与数字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党史故事。“我会先让孩子们从PPT上选取自己喜爱的数字,再为他们讲述其关联的红色故事。我们还会用特殊的数字记忆法帮助他们识记,辅以趣味抢答的形式巩固记忆,这样既有趣又能真正实现红色宣讲入眼、入耳、入心。”说起宣讲方法,韩梦宇颇有心得。艰苦奋斗的“一根灯芯”故事、二万五千里长征中舍己为人的“丰碑”故事、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的故事、“人民公仆”焦裕禄的故事、新中国成立以
    2021-09-04
  • 27
    2021-08
    “能救助一个生命我感到很高兴也很光荣,如果下次还有这样的机会,我一定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后勤保障部医疗服务中心医务工作者孙劲草在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坚定地说道。8月17日,从上午8:50到下午1:50,历经长达5个小时的采集,孙劲草所捐献的324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将第一时间注入一名9岁患白血病的小男孩体内,让这9岁的生命获得延续的希望。这也让孙劲草成为了我校首位、南通市第55位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每个医务工作者的职责。”早在学医之初,孙劲草就积极参与无偿献血,截至目前在南通血站的无偿献血记录已达28次,折合全血量达11100毫升,并曾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2017年12月8日,这一天是孙劲草的40周岁生日。她给自己送上了一份特别礼物,在崇川区青年中路献血屋采样加入中华骨髓库。从此,孙劲草除了“献血者”这一角色,又多了一重身份——造血干细胞采样志愿者。加入中华骨髓库三年多来,孙劲草像以前一样继续着自己的献血事业。有所变化的是,她由普通献血转变为成分献血。“现在需要血小板的患者很多,我希望用实际行动来实践自己的承诺。”成分献血流程更加严格,时间也要更
    2021-08-27
  • 23
    2021-08
    “小朋友们好,我是来自南通大学药学院的大姐姐张永珍。你们是不是已经从口音听出我不是南通人?是的,我的家乡在甘肃,遥远的大西北,那里遍地都是中药材。今天,我想带大家一起认识我家乡常见的中药材,同时也给大家讲一讲中国共产党人在缺医少药的抗战年代是如何发掘并利用身边中药材的,好不好?”7月的一天,参加南通大学寻药忆峥嵘岁月专项团实践活动的药学181班张永珍,在南通市崇川区博文教育课堂的一段开场白,很快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这节课上,张永珍为孩子们上了一堂有关药史与党史相结合的义务宣讲课。随着一张张电子图片在屏幕上划过,孩子们对党参、黄芩、冬花、柴胡等道地药材逐一有了基础了解。他们七嘴八舌地感慨:那些药材看上去像枯枝败叶,怎么会有那么大的作用?好神奇啊!屏幕最后定格的图片是柴胡。张永珍借机为孩子们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柴胡被熬成汤剂在太行山根据地帮助八路军祛除流感、疟疾,研发人员为方便行军打仗时携带,设法将柴胡制成“柴胡膏”、“柴胡注射液”,以及部队官兵如何发扬大无畏精神、以身试药的故事。孩子们听的津津有味。策划并组织实施这一次“药材中的党史”宣讲,张永珍不仅用上了自己的专业知识,还把家乡的特色药
    2021-08-23
  • 09
    2021-08
    从上海到桂林,从高铁到乡村大巴,从熟悉的平原转为陌生的崇山峻岭。窗外的风景一再变换,这是南通大学伯藜学社学子从2014年到2021年,坚持了七年的支教之旅。和往年一样,今年7月10日,伯藜学社暑期支教团19名师生,抵达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知了小学,开展了为期两个星期的暑期支教活动。这也是他们与知了小学的第四次相遇。在伯藜下成长“作为一个从大山里走出去的大学生,我深知其中的不易,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乡侗族孩子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轻松些。”七年前,南通大学应用物理专业的杨晓雷第一次在知了小学创办了暑期兴趣班,从此开启了伯藜学子的支教之旅。七年来,支教团队的足迹遍布广西、河南、甘肃、贵州等地区,为当地的乡村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给贫困地区的孩子带去了山外的风景。知了小学创建于1961年,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近200人,设6个教学班和1个学前班。由于学校建设在山顶上,崇山峻岭成为学校与外界最大的阻隔。得益于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提出,知了小学的教学面貌得以改善。2018年秋季学期起,知了小学创新实行对期末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奖励猪肉,当孩子们喜捧奖状和猪肉合影的图片发出后,知了小学立即成了“网红
    2021-08-09
  • 02
    2021-08
    南京禄口机场疫情发生后,江苏省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紧急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刻不容缓、争分夺秒,全省疫情防控工作全面严起来、紧起来、实起来,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面对国内疫情防控严峻形势,附属医院在党委书记高建林和党委副书记、院长施炜的统一领导下,第一时间全面部署,上下同心、多措并举、众志成城、共克难关,为就诊患者、全院工作人员、江海通城百姓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紧急动员,周密部署十项要求疫情发生后,附属医院立即召开全院干部大会暨疫情防控专题会议。会上,院党委书记高建林,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施炜提出十点要求:一是全院全员必须从政治高度重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讲大局、讲纪律、讲服从;二是进一步强化全院员工院感防护,全员核酸检测全覆盖,按照“应检尽检”要求做到先检测后上岗;新冠疫苗接种做到“应种尽种”,各分管部门扎口落实疫苗接种再排查;三是严格预检分诊和发热患者接诊收治管理,落实发热患者闭环管理;四是严格门关管理,控制入院门关开放数量,从严把控入院门关、病区门关;五是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流程与环节,通过增加核酸检测频次,确保急危重症患者及时收入病房,进一步减少急诊滞留时间;
    2021-08-02
  • 01
    2021-08
    “大家先扫码,填写个人信息”、“大家戴好口罩,安心排队,不要着急”……为应对突发疫情,南京、扬州、无锡等省内多地普遍开展全员核酸检测,时间紧、任务重。连日来,各地检测工作在医务人员和志愿者共同配合下,忙碌而有序地进行。在众多志愿者中活跃着一群年轻的身影,它们是我校医学院的“00”后医学生,来自于临床、护理、儿科、影像、口腔等医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大一学生胡昊扬是其中一位。7月9日,他在结束一学期紧张而充实的校园生活后,回到了家乡南京。让他没想到的是,十天后,拥有极强传播能力、极高病毒载量的新冠德尔塔变异株突然在南京禄口机场暴发,并迅速从机场传播到社区、外溢到全国多个城市。 为有效控制疫情,尽早隔离风险区域,降低感染风险,南京市政府立刻采取措施,组织实施多轮全员核酸检测,全方位排查风险人员。然而,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对近1000万南京常驻人口的全员核酸检测,何其之难?胡昊扬所在的南京市幕府山街道云谷山庄社区,开始招募志愿者。 身为一名医学生,看到自己生活了二十年的家乡被疫情所困,胡昊扬的第一反应就是马上报名。由于疫情的复杂性,他在主动征得学校和家长支持后,加入到所在社区核酸采集志愿活动中。7
    2021-08-01
  • 31
    2021-07
    废弃口罩清洗消毒后制作成实用的发绳、收纳包;快递盒做成精美的旋转收纳盒;废弃的矿泉水瓶加上花瓣变成漂亮的笔筒……在教育科学学院有一群“绿意创客”,他们投身绿色环保行动,运用创新思维变废为宝,为低碳环保贡献力量,以实践来响应“美丽中国·青春行动”的号召。“很多被浪费了的资源都只是因为放错了位置,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设计改造的方式让它们获得新生。”谈及团队投身环保的初衷,团队负责人、应用心理182班贺金山介绍道。这群“绿意创客”就是成立于2016年的“青蓝之约”科普教育团,团队每年都会开展各种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今年暑期,团队聚焦“大学校园绿色生活方式”开展了创新“绿色工坊”、“百门专业环保接力”快闪、“回收利用”设计环保创意产品等活动,将环保理念传递给更多的青年学子,共同提升环保意识和绿色行动能力。随着网购逐渐成为大学生购物的主流方式,同时也导致了快递垃圾的堆积。“快递包装废弃物中80%的纸质类都可以被回收利用,循环利用快递盒是消化快递垃圾的最有效办法之一。”团队成员,教育技术201班朱美璇说道。如何回收利用好快递包装盒,是团队一直想要攻克的难题。经过不断的尝试,成员们决定把身边废弃的快递盒
    2021-07-31
  • 23
    2021-07
    如何突破水下焊接作业的风险,使船舶得到及时检修?如何有效解决海工行业检修人员缺乏问题?近日,我校电气工程学院学生言淳恺团队研发了一款集水下目标识别、表面清理、无损探伤和湿法焊接多功能于一体的水下自主检修机器人,为海工企业未来的检修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向。他们的作品“智能水下自主检修机器人”将人工智能成功运用于船舶行业中,有力推动了海工装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制造增添了一份青年力量。立足现状创新设想在人口增长、经济繁荣、科技发展的21世纪,如何最大程度地开发、利用能源,成了人类发展中的重大难题。相对日益减少的陆地资源,占据地球表面积百分之七十一的海洋显然是最大的“潜力股”。如今,海洋工程产业已涉及油气、风电等多个领域,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日益广泛和深入。但随着海工产业的发展,相关问题也暴露了出来。“我们在南通当地进行实地考察的时候发现,能够进行船舶检修的工人非常紧缺,这一领域存在巨大缺口,” 团队负责人言淳恺说。南通滨江临海,具有得天独厚的船舶工业发展条件,其船舶和检修行业可以在全国排到前四,是我国重要的船舶制造基地之一。“南通优越的地理条件为我们项目的进行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让我们
    2021-07-23
  • 15
    2021-07
    “付出越多,感情越深。”已有50年党龄的沈玉华,虽已退休,但仍醉心关工委工作,不忘初心使命,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沈玉华17岁参军,荣获3次三等功,曾被评为宣化炮兵学院“优等生”,被原北京军区评为“优秀旅政治部主任”等称号。他26年的军旅生活留下了光彩熠熠的青春印章。“1969年那时候正碰上了‘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苏关系已经处于战争状态。本来我们这个老部队是在福建,因为要‘北上抗修’,就把部队往山西调防。”说起参军的时光,沈玉华有说不完的回忆。“当时十七岁来到了部队,没有新兵连,昼夜施工三个月,掉皮掉泪不掉队就是当时的状态。”沈玉华至今都记得在黄土坡里挖工事的日子。由于踏实肯干,当时的班长安排沈玉华当话务兵,并主动当起了他的入党介绍人。“多亏了老班长对我的操心,一步步带着我走,让我从比较单纯到有心主动地向党组织靠拢。”沈玉华谈及自己的老班长时难掩内心激动。“当时入党很难,10个人里面只有一个人能入党。”谈到入党时,沈玉华十分激动。“那时候我只知道入了党就是好同志,我肯定要不顾一切加入党组织,向党组织靠拢。”每天三个半小时的学习,他特别认真,把毛主席语录背得滚瓜烂
    2021-07-15
  • 29
    2021-06
    “科学的理想信念非常重要,一旦确定了,就不要动摇,要坚定,要坚持,要一心一意跟党走。”这是老党员金城对自己人生历练的体会。如今,年近八旬的他依旧坚守工作岗位,奉献放在前、名利置于后,坚持一辈子用行动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入党不怕“远征难”说起金城的入党经历,那可是时间较长的一段征程。金城出生于1942年,是在农村艰苦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从小就要求上进,自上小学开始,就一直是学校和班级的学生干部。1962年,全国三年困难时期,尽管国家减少大学招生指标,他还是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国家重点高校——华东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当时读师范学校,学费、伙食费全由国家补贴。平时,金城一个月还有四块五毛钱的特困助学金。他省吃俭用,每个月还能剩下两块钱积累起来寄回家里,给两个弟弟上学零用。他说:“正是因为国家的好政策,我才能更加专心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在金城成长时期,对他影响最大的人莫过于他的系主任和辅导员。“辅导员吃穿住行经常和我们在一起,师生之间亲密无间。他知道我的家庭条件不好,对我特别关照,我入学时的所有生活用品,如被子、床垫、蚊帐,都是他从学校里给我申请补助的。”系主任是学校里威望很高的老同志,参
    2021-06-29
  • 07
    2021-06
    “服从党的需要,听从党的安排,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这是六十年前袁靖东大学毕业时的诺言。如今虽已是耄耋之年,他却将这句话一直铭记心头,一辈子服务人民,一辈子服从组织。“党的恩情比山高比海深”小时候,袁靖东家庭贫困,他的父母凭借20斤面粉支起一个烧饼摊,培养了他们兄弟姐妹四个。虽然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但对孩子教育却非常重视。“我在南通享受的教育资源比较好,从小学到初中,午饭都是学校免费提供的。”袁靖东笑着说。到了初中,袁靖东考上了离自己家很远的崇英中学。一个在城南,一个在城西,每天要在路上来回走一个多小时。为了充分利用时间,他便在上学的路上边走边复习功课,到了学校就可以将一门功课复习好。后来正好赶上政府调整学校布局,通大附院对面便是启秀中学,在政府的关怀下,袁靖东便转到了这所离家很近的学校,从此再也不用每天花那么多时间跑着上学了。到了上大学的时候,学校每年都给袁靖东发放国家助学金,班主任每个月还补贴他12元钱作为吃饭和零用,大大解决了他生活上的问题。“我知道班主任是党员,是我的榜样,所以我当时就对党员有了憧憬。”正是这份特殊的关怀,让袁靖东心中根植了对党深深的感激之情。也是从那时起,
    2021-06-07
  • 31
    2021-05
    夏大明,1947-1951年就读于南通学院农科,是中共地下党外围组织“通院团契”的第一批成员,一位怀有赤诚爱国心的中共党员。夏大明祖籍四川合江榕山镇(今荔江镇)。1947年到南通学院读书,1951年毕业。同年他参加工作,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南通,他经历了新旧社会的变迁,迎接新时代的第一缕曙光。他说:“新中国成立那年我在南通读大学。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是在南通学习和工作的两三年。”夏大明的母亲董竹君是江苏海门人,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从小她恨世间贫富不公平,并把为苦难深重的大众谋幸福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作为“党的同路人”,她独资创办《上海妇女》半月刊杂志,宣传革命思想和女权思想;资助中共地下党的活动经费,支持青年学生组织及其爱国活动;资助和培养进步青年,为抗日战争募集资金……在董竹君的影响下,她的子女们也开始接触革命。夏大明的大姐夏国琼是中国第一代钢琴家,“九·一八事变”后,她和母亲董竹君一起参加抗日游行大示威,在游行中几乎丧命。三姐夏国瑛是一名共产党员,1941年6月,就读于沪江大学的夏国瑛,受上海城市部长张登指派,北上参加新四军投身抗日。这样强烈的爱国情怀无形中影响了夏大明,他和同时
    2021-05-31
  • 27
    2021-05
    数学满分、专业第一、国外名校、学霸宿舍……在今年的考研大军中,有这样一群追梦人,他们在漫漫考研路上奋力拼搏,用汗水浇灌来时的路,他们在自己热爱的世界里闪闪发光,点亮自己未来的道路。他们,是一群来自地理科学学院的“学霸”天团。近年来,地理科学学院狠抓学风建设,学院全力投入、全频覆盖、全程参与学生的成长成才。截至目前,学院在今年的考研中达到67%的报考率、40.31%的上线率、34.55%的录取率,大批优秀学子从这里走向更加广阔的人生天地。勇夺150的数学“大神”数学单科满分150分,专业课144分,总分446分!来自环境科学171的许润阳用这份亮眼的成绩单给自己的考研之路递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以专业第一的成绩拿到了河海大学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录取通知书。面对如此优异的成绩,他却谦虚地说:“我自己也没有想到,主要是这次数学题目不难才能拿到满分吧。”在他看来,其实考研数学没有那么困难,调整好心态是关键。在平常的考试中,许润阳习惯将自己的目标定得低一点,对自己的要求提高一点,考试的时候不给自己太大的压力。“我当时给自己定的目标是120分,最后结果出来也算是意外之喜。”许润阳笑着说。虽然,大二的时候
    2021-05-27
  • 24
    2021-05
    一身浅蓝色的旧军服,今年已是95岁高龄的许胜,精神矍铄,身体健朗。“半辈从戎半辈文,党育恩情比海深。”这是他对自己70多年来革命、工作生涯的概括。“我既是战争年代的幸存者,也是生活在新时代的幸福者。”许胜说,自己能做的,就是抱一颗初心,继续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添砖加瓦。许胜18岁就加入了新四军,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受嘉奖4次,各种沉甸甸的奖章仍然金光闪闪。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南通,经常下乡扫荡,给南通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那时国民党大小官员仓皇出逃,只有共产党领导老百姓在抗日。”1941年9月,许胜那时高小毕业,进入了南通县抗日民主人民政府创办的苏北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学习。“那时是游击教学,日本鬼子下乡扫荡,我们立即分散回家。敌人走了,再集中起来学习。”许胜回忆道,有一次,他在路上迎面撞见两个日本鬼子,肩上的枪上还挂了从老百姓家里抢来的鸡,多亏同行的一位大哥指点,让他不要惊慌奔跑,才躲过一劫。1942年,许胜进入骑岸中学简易师范科学习。那一年,日伪军扫荡,从金沙到十总,一共杀害了53名同胞,制造了“十总惨
    2021-05-24
Baidu
map